此套《景敷四氣》冬景圖,是清乾隆時期畫家錢維城的作品。此套畫冊共含十二幀,純以水墨為之或薄施淡色擦染,構圖簡練,自出機杼。運筆較為多樣,筆法松秀,墨色疏淡,用色恬然,具有很顯著的文人繪畫的樣式。最後一幅有:甲午新正月御題。鈐印: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乾隆。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所謂「三希帖」就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行書),王獻之的《中秋帖》(草書),王珣的《伯遠帖》(行書),這三幅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的書法字帖。現今《快雪時晴帖》收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和《伯遠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隸辨》是清代顧藹吉所編撰的隸書字典。全書八卷是采自漢碑之隸字,以宋《禮部韻略》的韻部為序編次,每字之下均注出碑名並引碑語;第六卷《偏旁》,按《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進行分析;第七、八卷《碑考》,說明碑之存亡居外,以碑碣的年代先後為序。此本為清乾隆八年(1743)黃晟據康熙57年項氏玉淵堂刻本重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毛公鼎拓本》出自清咸豐同治年間陳介祺或其門人之手。上有羅振玉大篆題端。毛公鼎為三蹄足青銅鼎,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內壁銘文共499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晚期的歷史。此拓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是珍貴的全形拓作品。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捲軸《石鼓硯拓本》收入原存古石鼓之上的石刻文拓本。石鼓文石硯系明代嘉靖時期顧從義依照石鼓宋拓本的字數及字形、排列順序按比例縮小摹刻於石硯之上的,保存了石鼓宋拓本的原貌。此拓本為1936年由篆刻與傳拓名家周希丁拓成,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選集漢印分韻》原為袁日省手稿本,後謝景卿又著續編。集漢魏印文,依韻排列。文字摹刻較近原跡。上卷收上平聲、下平聲;下卷收上聲、去聲、入聲。所收漢代印文古樸渾厚,字體鈎摹較精,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可作為篆刻工具書。此為清嘉慶2-8年(1797-1803)漱藝堂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松陵人董漢策所刻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行書草書帖。分兩卷(各分三部分,含龍舒石刻右軍、大令像各一幅),內收錄約138帖,並有附兩卷目錄評釋加以考證(彭履道小楷書)。此本大致為明萬曆13年(1585)董漢策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蘭齋畫譜》(又名:南苹先生畫傳)由日本畫家熊代熊斐的弟子森文祥子禎編。這是一套類似芥子園畫傳的繪畫技法圖譜,其繪畫法大致為清代畫家沈南苹傳授。此套含兩種:1782年刊《蘭齋畫譜》8卷(蘭譜4卷、竹譜4卷),1801年刊《續編》4卷(菊、梅、岩草水木、鳥各一卷)。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金石學家張廷濟整理集拓的金石類著作。該著作以拓本加題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29件,題跋的時間從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這些器物,基本為張廷濟本人所藏,同時又多為其本人所拓。此套共十冊,為日本京都大學藏張廷濟手拓手寫原稿本。#更新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