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44年(1616年)閔齊伋採用朱、墨兩色套印《春秋左傳》,獲得成功。這也是閔刻本傳世最早的朱墨套印本。《春秋左傳》簡稱《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本經傳以墨色刊印,朱書評點採用明代孫礦(號月峰)評點。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1793年大英帝國派往大清帝國的馬戛爾尼使團到達中國。年輕的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作為使團隨團畫家,在從澳門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世態風情的畫作,隨後在英國及歐洲風靡一時。這本威廉·亞歷山大的《The Costume of China / 中國服飾》內含48幅彩色版畫,於1805年在倫敦出版。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這是1804年倫敦出版,George Henry Mason 編著的《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 中國酷刑》一書內部的22幅插圖。插圖所描繪的是清代中國兩廣地區﹙廣東、廣西﹚部堂的刑罰概況,每張插圖以英文和法文註解。據記載這些繪畫的作者是一個稱作Pu Qua的中國人。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杜工部集》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文集,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而得名。書共收詩一千四百多首。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清末名臣盧坤集明清五大家評批,王弇洲(紫筆)、王遵岩(蘭筆)、王阮亭(朱墨筆)、宋牧仲(黃筆)、邵子湘(綠筆)。此本便是五大家評批光緒年五色套印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這本《台灣番社風俗》畫冊收集了12幅記錄18世紀中期台灣島上的風土人情的畫作。畫作描繪了當地人稼穡、狩獵等生活情狀,也可以是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資料。畫冊中有美國漢學家恆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1975年)的序言。此本大約繪製於1744年到1747年。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書《春秋四傳》首載胡安國、杜預、何休、范寧、程頤五人之序,收綱領、提要、東坡地理圖說、春秋二十國年表、諸國興廢說各一卷。《春秋四傳》三十八卷。凡經文之下,皆分注《左氏》、《公羊》、《穀梁》三傳,而胡《傳》則別為標出。版心下鐫刻工名,內有朱、墨筆通篇批校,出自何人之手不詳。此本為明嘉靖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翁方綱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於乾隆中期任廣東學政八年,積極搜求與摹拓散存於粵省各地的珍稀金石碑刻,撰成《粵東金石略》共錄金石刻畫文字562種。首一卷,附錄《九曜石考》二卷。所輯資料及相關考訂可信度很高,對研究廣東宗教民俗、山川名勝以及歷代名人在粵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此本為堂乾隆36年石洲草刊。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月令廣義》是明代馮應京編纂, 戴任續成。綜合論述天文和氣候等,按月令記述事物的農書,也是中國古代可查最早的地理氣候論書籍。全書共二十四卷。卷首收《山海輿地全圖》、《授時圖》、《天文圖》、《十四氣七十二候圖》等30餘幅。此本為萬曆三十年秣陵陳邦泰刻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六朝事跡編類》以六朝故都南京為描述中心的史地專著。由南宋紹興八年進士張敦頤(字養正)於紹興三十年(1160年)在建康安撫使幕府任職時在南京編寫完成。由建康府學開鏤司書黃永弼校勘,建康安撫使韓仲通為書寫了序,建康府學刻印。此本為光緒13年仿宋紹興建康府學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