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國傳教士大量進入中國。在中國人民反抗外國傳教士的欺侮和壓迫的「教案」中,出現了許多幽默諷刺年畫。例如這本光緒17年出版,周漢編著的反抗傳教一書《The cause of the riots in the Yangtse Valley / 聖諭謹遵辟邪全圖》(含32幅山東年畫作坊刻印插圖)。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能樂,在日語裡意為「有情節的藝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之一。這本圖冊《能楽花之栞》可能是介紹這種藝術的服裝,道具之類的畫冊。此本刊印年代不詳,分為三冊,前兩冊主要是服裝的介紹,後一冊為道具介紹。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三禮圖》即為《儀禮》《禮記》《周禮》宮室、輿服等物之圖,是流傳至今解釋中國古代禮制附有圖像較早的文獻。聶崇義於五代周顯德年間奉詔參照前代六種舊圖編寫成《三禮圖集注》,於宋淳熙二年由鎮江府學刊刻。康熙時著名文學家納蘭性德獲得此書,重新影刻成這本《新定三禮圖》,再列入其《通志堂叢書》。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閩省水師各標鎮協營戰哨船隻圖說》是記載清初水師戰船建造工料定額的官方文件,大約在雍正時期編成。內容有趕繒船(福建水師赴台參戰船)花座官船、雙篷船、八漿船、平底船詳細圖說。這本史料內容詳盡,揭開清代福建海防鮮為人知戰船建造史。此本1890年被收入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1793年年輕英國畫家William Alexander作為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到達中國,在從澳門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風俗的畫作。他的這本《中國衣冠風俗圖解》內含50幅彩色版畫於1814年在倫敦出版。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這是1804年倫敦出版,George Henry Mason 編著的《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 中國酷刑》一書內部的22幅插圖。插圖所描繪的是清代中國兩廣地區﹙廣東、廣西﹚部堂的刑罰概況,每張插圖以英文和法文註解。據記載這些繪畫的作者是一個稱作Pu Qua的中國人。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清末設色絹本京劇人物圖包含一百幅京劇人物造型裝扮圖。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國粹」。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另附《昇平署臉譜》其中一冊,包含46幅京劇人物圖。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清俗紀聞》是中川忠英輯,日本寬正17年(1799)刊印的記述清朝乾隆時代中國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民間風俗、傳統習慣、社會習尚等的一本調查紀錄。全書分為年中行事、居家、冠服、飲食製法、閭學、生誕、冠禮、婚禮、賓客、羈旅行李、喪禮、祭禮、僧徒十三卷。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通草紙畫大量製作於清末民初的珠三角地區,並從廣州出口到歐洲。這種通草畫,用一種植物切片加工後做「紙」,畫家們再用西洋畫法,將廣州等地風貌、市井風情、花鳥昆蟲、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描畫出來,做成畫面艷麗,容易保存的紀念品,成了老外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重要媒介。它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