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蘇慈墓誌》,蘇慈字孝慈,所以又稱《蘇孝慈墓誌》。此碑於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年)刻。志高、寬83.2厘米,楷書37行,行37字,清光緒十四年在陝西蒲城縣出土。此碑書法結字謹嚴,筆姿秀潤兼剛勁,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開初唐楷書之先河。此為其碑文拓本,上下冊。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現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此為明拓宋鄭文寶摹刻長安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孔子是儒學宗師。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皆尊孔崇儒。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特詔命孔子加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孔子封號中最被常認可的一個。此《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便是其碑文內容拓本,原碑為潘迪撰,茅紹之刻。此為清代拓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本《三巴金石苑》(別名:三巴孴古志、三巴漢石紀存)5冊,清代金石學家劉喜海(別號三巴子)著,他為官於四川時特別關注蜀地石刻碑文,並四處搜求,後整理為此巴蜀地區歷代金石圖文並蓄之第一部著錄,對後世影響頗大。此為清道光28年(1848)序來鳳閣刻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元代文字學家周伯琦所著《六書正訛》五卷,是一部闡述《說文》,辨證俗字的字書。列小篆為主,先注制之義,再列隸字,俗字。對許書中的兩千多個常用字所做的補正研究,在很多文字的形義分析中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此本為明代刻本,金鑲玉裝。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漢隸字源》是一部考釋漢隸的文字學著作,共六卷。作者是南宋史學家婁機,他以為隸書為楷書之前身,正確認識隸書對正確使用楷書極有幫助,故編此書。分考碑、分韻、辨字等項目。全書鈎摹漢碑之字,依韻編次而成。此本為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青銅器全形拓是一門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精湛藝術。此《青銅器全形拓本集》共包含有商、周、漢代青銅器(簋、鈁、洗、尊、盤、觚、斝、爵、甗、觶、鼎、敦、盉、彜、簠、罍、鍾、卣、匜等)28種,拓片146張。大多是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拓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禹域出土墨寶書法源流考》共三卷,日本美術家兼文物收藏家村不折編錄。此書對中國古代漢字書法美術作品進行介紹,針對出土的敦煌吐魯番文獻進行介紹,並引述書史、書論中的觀點。書首為撰者自序,內收大量珂羅版插圖、精品寫經。此為1927年東京西東書房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此本《嘯堂集古錄》宋王俅著,兩卷。全書收器345件,有青銅器和雜器、印章等。卷中摹印各器(鼎、尊、彝、卣、壺、爵、斚、觚、巵、觶、角、敦、簠、簋、甗等等)銘文,並附楷書釋文,未附圖像和考證。該書成書於《宣和博古圖》之後,約在淳熙三年之前。此為明代影宋刊本。
閱讀或參與評論
直接下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