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5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4年6月4日

book info

撰於2014年6月4日 | 5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即六祖壇經,禪宗代表著作之一。內容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包含:六祖大師緣起外紀及行由、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十品。此本約為明萬曆35年(1607)刊本。

第一冊內容:
序,六祖大師緣起外紀,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問第三,定慧第四。坐慧第五,懺悔第六。

第二冊內容:
機緣第七,頓漸第八,護法第九,付囑第十。

惠能(638年-713年),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註:此PDF文件包含分節書籤,頁面圖片寬度為2000像素。
--
書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惠能述.2冊.明萬曆35年刊.1607年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96.1M

直接下載

評論

  1. 鏈接掛了

  2. 六祖惠能年輕時聽人念誦《金剛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像《金剛經》講的中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所傳授的都圍繞着「自性」。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第三)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懺悔品第六)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行由品第一)
    自性覺即是佛,而佛性也叫實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又不執着善,這就是佛性,即佛性非善非不善。
    《六祖壇經》中稱惠能為大師。我認為惠能的講解是清晰明了的,並且惠能所說的語言和現代漢語十分接近,需要的解釋不多,所以人們一般能夠自己就能讀懂惠能的講授。但是惠能用到了一些佛學用語,如:十善、三昧。這些需要人們自己去理解或是一些智者解釋。所以我認為讀一些《壇經》的注釋或一些人的感悟對我自己是有益的。
    惠能說: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所以我們在讀對《壇經》講解的書籍時要分清講解中的錯誤或誤導,因為成佛是在自性而不是向外求。
    在理解惠能的講授時我們也要理解當時年代對世界的認識,如來佛所處的社會接受輪迴,而有些人認為只有接受六道輪迴才是信佛。但是我們會發現輪迴是出自古印度的世界觀,是當時婆羅門教的教義,而如來是教人們如何跳出六道輪迴,所以成佛和六道輪迴無關。就像我們理解惠能的傳授,惠能說:天龍降雨閻浮提。我們不能說只有承認「天龍降雨閻浮提」才能理解惠能。惠能講的是認識人性或本性,不是科學。現在我們也知道認識世界是一個過程,幾百年前我們的知識現在看是有缺陷的,而我們現在對世界的認識可能多年以後同樣認為是不完善的。
    我認為打坐或靜坐有利於健康和休息,但是打坐不是禪定,惠能認為打坐是病禪,禪定不是空心靜坐。練氣功可能會產生異能,有利於身心健康,但是練氣功同樣和惠能講的佛性或禪定無關。
    我們現在學習的科學知識主要是西方人建立的,但我們不是學習科學就要接受西方文化,學習科學是認識自然規律,和西方文化無關。現在學習中醫我認為同樣不能只用把脈而不用現代醫療設備,醫療設備讓我們能夠看清人體器官狀況而更好地進行診斷。
    惠能不識字,沒有讀過佛經,但惠能聽人念《金剛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所以我對讀佛經的態度是:成佛不需要讀經。而惠能聽人們念經是要證明惠能的見解和經書契合。惠能同樣糾正當時流行的外道或邪見,如惠能重新解釋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定慧品第四)

    1.理解佛性
    惠能禮拜五祖時開始就說: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又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而覺者並不只是為今世活在世上,而是離世後生命還再繼續,這是惠能在離世前告訴門人的。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付囑品第十)
    而如何成為佛或覺者?惠能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又說: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十善也叫十善戒,遵行十善就能成佛。惠能說要在自性中遵行十善,即人的心思意念應是善的,使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全善的,但又不執着善,這就是佛性。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行由品第一)
    既然佛性是全善的,為什麼說佛性非善非不善?
    佛性是全善的,沒有惡。萬法在人的自性中。見性的人不需要善法,但所做的事必與善法相符,這就是惠能說的千百億化身佛。
    當人們有了惡念和惡行時,才有了善念和善法除去惡,即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變貪嗔痴為戒定慧,返回人的本性。除掉惡念後,就不再需要這些善念和善法。這時不再有善想,也不再有惡想,即是無二之性。
    而無二之性並不是百物不思,沉空守寂。因為道須通流,何以卻滯?所以人們要以智慧關照自己,要廣學多聞,達諸佛理,做到通達無礙,遊戲三昧。因此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叫人自由。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護法品第九)

    2.理解無相、無住和無念
    《壇經》中的相指的是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印象和感受。假如我們不認識某人,就不會對這人有印象,對這人就沒有形成相。而如果我們認識一個人,就對這人有了印象和判斷,這些印象和判斷就是對這人的相。比如我們看人有高矮、善惡。對法同樣有判斷,如戒定慧為善法,貪嗔痴為惡法。這些對人或法的認識和判斷就是相。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定慧品第四)
    上面經文說無住是人的本性。假如一個人需要幫助時,無論這人對我好還是壞我都應該去幫助,而不管一個人是善還是惡我都不會去加害,這些就是無住。
    因為無住是人的本性,所以要無相。即我們雖然對外部事物判斷有好和壞,但這些判斷不會動搖或改變本性。雖然我們接觸外部世界,但我們的本性不受影響,這就是於相而離相。
    無住和無相也告訴我們人的內和外要一致,即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無念說的是無善惡二相,無煩惱貪戀之心。不要為肉體的情慾,錢財的迷惑而起念,而念的是真如本性。

    3.什麼是三味
    三昧來源於梵語,是無念、無相、禪定的意思。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般若品第二)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付囑品第十)

    4.理解頓悟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般若品第二)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定慧品第四)

    5.理解禪定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坐禪品第五)

    6.理解不立文字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即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付囑品第十)

    7.什麼是誡定慧?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頓漸品第八)

  3. 生命之道

    4「耶和華在山上,從火中,面對面與你們說話,5那時我站在耶和華和你們之間,要將耶和華的話傳給你們,因為你們懼怕那火,沒有上山。6他說:
    「『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
    7「『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8「『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9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們,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懲罰他們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10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11「『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12「『當守安息日為聖日,正如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13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14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 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以及你城裡寄居的客旅,都不可作任何的工,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休息。15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 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 神吩咐你守安息日。
    16「『當孝敬父母,正如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17「『不可殺人。
    18「『不可姦淫。
    19「『不可偷盜。
    20「『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你的鄰舍。
    21「『不可貪戀你鄰舍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你鄰舍的房屋、田地、僕婢、牛驢,以及他一切所有的。』(申命記第五章4-21節)
    22「這些話是耶和華在山上,從火焰、密雲、幽暗中,大聲吩咐你們全會眾的,再沒有添加別的話了。他把這話寫在兩塊石版上,交給我。」(申命記第五章22節)
    4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 神是獨一的主。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7也要殷勤教導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走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吟誦。8要系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經匣;9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和你的城門上。(申命記第六章4-9節)
    16有一個人進前來問耶穌:「老師,我該作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7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問我關於善的事呢?只有一位是善良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該遵守誡命。」18他說:「哪些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19當孝敬父母;又當愛鄰如己。」20那青年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21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去變賣你所擁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22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23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24我再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 神的國還容易呢!」(馬太福音第十九章16-24節)
    17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18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19所以,無論誰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導人也這樣做,他在天國里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誰遵行並如此教導人的,他在天國里要稱為大。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第五章17-20節)
    21你們聽過有話對古人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22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23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祭物的時候,若想起有弟兄對你懷恨,24就要把祭物留在壇前,先去跟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祭物。(馬太福音第五章21-24節)
    27你們聽過有話說:『不可姦淫。』28但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29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就把它挖出來,丟掉。寧可失去身體中的一部分,也不讓整個身體被扔進地獄。30若是你的右手使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身體中的一部分,也不讓整個身體下地獄。31又有話說:『無論誰休妻,都要給她休書。』32但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除非是因不貞的緣故,否則就是使她犯姦淫了;人若娶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馬太福音第五章27-32節)
    38你們聽過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39但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另一邊也轉過去由他打。40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41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跟他走二里。42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43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44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45這樣,你們就可以作天父的兒女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6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做嗎?47你們若只請你弟兄的安,有什麼比別人強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做嗎?48所以,你們要完全,如同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第五章38-48節)
    35其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36「老師,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37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38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39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40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35-40節)
    28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的辯論,知道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呢?」29耶穌回答:「第一是:『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的 神是獨一的主。30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31第二是:『要愛鄰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第十二章28-31節)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是怎樣念的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如己。」28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29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30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末人來到那裡,看見他,也照樣從另一邊過去了。33可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裡去,照應他。35第二天,他拿出二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節)
    在《舊約》裡告訴以色列人及其先祖遵守的是律法,首先給亞當和夏娃的律法是不可吃智慧樹上的果子。然後告訴他們的兒子該隱不可殺人。隨着犯罪的增多,律法也越來越多。到了摩西時代就有了《舊約》的律法。我們知道律法本是好的,律法是用來懲戒犯罪的,人不應該違反律法。但是人們卻不能遵守律法,這是因為人們心裡的惡念。就像我們知道偷盜或作假見證是違法的,但是我們心裡的貪念和虛榮卻驅使我們去做違法的事。所以就像《舊約》預言的那樣人們要在思想上潔淨,從心靈里除掉惡念。
    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31-33節說:看那,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這是耶和華說的。這約不像是我拉着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侯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以西結書第三十六章24-32節說:我必從列國帶領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領你們回到本地。我必灑清水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絕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遵守遵行我的典章。你們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祖先之地;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 神。我要救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也要令五穀豐登,使你們不再遭遇饑荒。我要使樹木多結果子,田地多出土產,好叫你們不再因饑荒被列國凌辱。那時,你們必追念自己的惡行和不好的作為,就因你們的罪孽和可憎的事厭惡自己。你們要知道,我這樣做不是為你們。以色列家啊,你們當為自己的行為抱愧蒙羞。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新約》裡耶穌開始傳講愛時就實現了上面的預言。兩條最大的誡命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如己。人如果有了愛就在律法之上,不再受律法的約束。就像一個充滿愛的人不會再想到偷盜或做假見證,而是有憐恤人的心,當看到一個人沒有吃的就會給這人吃的,沒有穿的就會給這人衣服。律法是為了懲戒人準備的,不會有人說沒有偷盜過要得到獎賞。愛是我們得到的恩典,愛讓我們獲得永生。
    羅馬書第十三章8-10節說:你們除了彼此相愛,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什麼,因為那愛人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別的誡命,都包括在「愛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對鄰人作惡,所以愛就成全了律法。
    我要探究天下所學之道本為一。但對一個字的不同理解,各經文的意義會相差甚遠。
    論到聖經中的十誡「不可殺人」,馬太福音第五章21-22節說:「你們聽過有話對古人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
    如果我們做到不向弟兄動怒且愛人如己,就不再受誡命「不可殺人」的約束。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第六十三章說:報怨以徳。第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這裡清楚地說:有道者和君子不參加戰爭。對於其他人,如果窮追「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但是如果一個將上戰場的人知道戰爭結束後要參加如同為親人或鄰舍舉辦的葬禮,就沒有任何理由參加戰爭。而我們把「不得已」直譯過來應是:得不到而終止(或失敗)。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聖人雖然知道有人冒犯或虧欠了自己,並且掌握充分的證據,但也不責怪那人或向其追討。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十善的第一善為「不殺生」。關於什麼是「不殺生」,已探討爭論千年。我這樣的凡夫如果痴迷於知道何為生,可能要到學校學習生物課了。或心生異念妄解什麼是「不殺生」就要走入邪途。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說: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惠能理解的「不殺生」就是「不可殺人」。惠能雖有慈悲憐憫之心,放生捉到的獵物,但也吃肉邊菜而不願獵人因吃的食物感覺羞愧。
    我們不能痴迷,也不可自欺。羅馬書第十四章20-23節說:不可因食物毀壞 神的工作。一切都是潔淨的,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這在他就是惡了。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是善的。你有信心,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能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不自責就有福了。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摩西律法規定不可吃不潔淨的食物(利未記第十一章),但耶穌基督是要我們心裡潔淨。約翰福音第一章17節說:律法是籍着摩西頒布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馬可福音第七章18-23節說: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了解,凡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嗎?因為不是進入他的心,而是進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廁所。」(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耶穌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玷污人;因為從人心裡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玷污人。」
    路加福音第十一章40-41節說:無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了裡面嗎?只要把杯盤裡面的施捨給人,對你們來說一切就都潔淨了。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20-21節說:法利賽人問:「 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 神的國來到,不是眼睛看得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 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約翰福音第四章23-24節說: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 神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
    馬太福音第七章1-2節說:「你們不要評斷別人,免得你們被審判。因為你們怎樣評斷別人,也必怎樣被審判;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哥林多前書第四章1-6節說: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 神的奧秘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我被你們評斷,或被別人評斷,我都以為是極小的事;我連自己也不評斷自己。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判為無罪;審判我的是主。所以,時候未到,在主來以前什麼都不要評斷,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揭發人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着稱讚。弟兄們,為你們的緣故,我拿這些事應用到我自己和亞波羅身上。讓你們從我們學到「不可過於聖經所記」這話的意思。免得你們自高自大,看重這個,看輕那個。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所有的有哪一個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不是領受的呢?
    創世記第一章開始說:起初, 神創造天地。歌羅西書第一章15-20節說:愛子是那看不見的 神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在他裡面的,無論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權位的統治的,或是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籍着他為着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他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因為 神喜歡使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籍着他, 神使萬有與自己和好,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籍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
    天地是 神創造的,是 神籍着耶穌基督創造的。正像在約翰福音第一章14節說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
    父既然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子,道成了肉身的榮光也正是父籍着獨一兒子的榮光顯現在世人面前。
    約翰福音第十四章28節 說:「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過,我去了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就會因我到父那裡去而喜樂,因為父比我大。」
    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節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雖然他是那看不見的 神之像,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首生者耶穌還是說:「父比我大。」在論到終結的日子耶穌說:「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19-28節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其實,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既然死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同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於基督的。再後,終結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權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給父 神。因為基督必掌權,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他要毀滅的最後仇敵就是死亡。因為經上說:「神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那使萬物屈服的,很明顯地是不在其內了。既然萬物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順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
    這裡說到了終結的日子,子和 神的兒女都要順服在 神的權柄下,叫 神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
    六祖壇經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又說:自性迷佛是眾生,自性覺眾生是佛。這裡說的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即人的自性本是圓滿的,沒有欠缺的。
    創世紀第一章26-28節說: 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天空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動物。」 神就照着他的形像創造人,照着 神的形像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 神賜福給他們, 神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里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
    創世紀第二章7節說: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神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世紀第一章31節)人在被造之初就是有靈的、圓滿的和認識 神的,而惠能認識的自性一樣是本自具有的。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人自身能夠認識自己,也能認識世界,正像羅馬書第一章19-20節所說: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 神已經向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然眼不能見,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了解看見,叫人無可推諉。
    約翰福音第十六章33節說:我對你們說了這些事,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
    馬太福音第五章10-12節說: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希伯來書第十章32-39節說:你們要追念往日;你們蒙了光照以後,忍受了許多痛苦的掙扎:一面在眾人面前公然被毀謗,遭患難;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你們同情那些遭監禁的人,也欣然忍受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因為你們知道自己有更美好更長存的家業。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無懼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 神的旨意,可以獲得所應許的。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必不遲延。只是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縮,我心就不喜歡他。」我們卻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那等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
    關於婚姻馬太福音第十九章4-11節說:耶穌回答:「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文你們沒有念過嗎?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法利賽人說:「這樣,摩西為什麼吩咐給妻子休書就可以休她呢?」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准許你們休妻。但起初並不是這樣。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不貞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門徒對耶穌說:「丈夫和妻子的關係既是這樣,倒不如不娶。」耶穌對他們說:「這話不是人人都能領受的,惟獨賜給誰,誰才能領受。因為有從母腹里就是不宜結婚的,也有因人為的緣故不宜結婚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己不結婚的。這話誰能領受,就領受吧。」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30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約翰福音第八章31-36節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繼續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將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自由。」他們回答他:「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隸,你怎麼說『會使你們自由』呢?」耶穌回答他們:「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隸。奴隸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才永遠住在家裡。所以, 神的兒子若使你們自由,你們就真正自由了。」
    約翰一書第四章7-8節說:親愛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 神來的。凡有愛的都是由 神而生,並且認識 神。沒有愛的就不認識 神。因為 神就是愛。
    約翰一書第五章2-3節說:我們愛 神,又實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們愛 神的兒女了。我們遵守 神的命令,這就是愛他了。而且他的命令並不是難守的。
    雅各書第二章12-17節說:既然你們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要照這律法說話行事。因為對那不憐憫人的,他們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勝過審判。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沒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什麼益處呢?信心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是死的。
    歌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說:我若能說人間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齊備的信心,使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消逝。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長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現在是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4. 感謝書格的分享,能都研讀中華名族的經點,實則我晚輩之大幸也。

  5. 匿名

    princeton的鏈接是不是有問題,點開什麽都看不到

  6. 匿名

    能麻煩修復一下google drive的鏈接嗎?404啦
    謝謝噢

    • 未曾

      已修復~感謝反饋

  7. 匿名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路加福音第十章 25-28 節說: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 說:「老師,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是怎樣念 的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如己。」耶穌 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路加福音第十八章 18-25 節說:有一個官問耶穌說:「善良的老師,我該作什麼事才能承 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善良的?除了 神一位之外,再沒有善良的。誡命你 是知道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人說: 「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聽聽見了,就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 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些話,就很憂愁,因為他很 富有。耶穌見他變得很憂愁,就說:「有錢財的人進 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眼比財 主進 神的國還容易呢!」 馬太福音第五章 43-48 節說:「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但是 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這樣,你們就可以做天父的兒女了。因 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 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做嗎?你們若只請你弟兄的安,有什麼比別人強呢?就是外邦 人不也是這樣做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如同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 羅馬書第十三章 8-10 節說:你們除了彼此相愛,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什麼,因為那愛人 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別的誡命,都包括在「愛 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對鄰人作惡,所以愛就成全了律法。 我要探究天下所學之道本為一。但對一個字的不同理解,各經文的意義會相差甚遠。 論到聖經中的十誡「不可殺人」,馬太福音第五章 21-22 節說:「你們聽過有話對古人 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 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 如果我們做到不向弟兄動怒且愛人如己,就不再受誡命「不可殺人」的約束。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徳信。第六十三章說:報怨以徳。第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 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 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 禮處之。 如果窮追「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但是如果一個將上戰場的人知道 戰爭結束後要參加如同為親人或鄰舍舉辦的葬禮,就沒有任何理由參加戰爭。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聖人雖然知道有人冒犯或虧欠了自己,並且掌握充分的證據,但也不責怪那人或向其追 討。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 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 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 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 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 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 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 何到彼?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 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 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 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十善的第一善為「不殺生」。關於什麼是「不殺生」,已探討爭論千年。我這樣的凡夫如 果痴迷於知道何為生,可能要到學校學習生物課了。或心生異念妄解什麼是「不殺生」就要走 入邪途。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說: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 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 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惠能理解的「不殺生」就是「不可殺人」。惠能雖有慈悲憐憫之心,放生捉到的獵物和不 吃捉到的獵物,但也吃肉邊菜而不願獵人因吃的食物感覺羞愧。 我們不能痴迷,也不可自欺。羅馬書第十四章 20-23 節說:不可因食物毀壞 神的工作。一 切都是潔淨的,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這在他就是惡了。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 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是善的。你有信心,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能在自己以為可行 的事上不自責就有福了。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 心的都是罪。 摩西律法規定不可吃不潔淨的食物(利未記第十一章),但耶穌基督是要我們心裡潔淨。 約翰福音第一章 17 節說:律法是籍着摩西頒布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馬可福音第七章 18-23 節說: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了 解,凡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嗎?因為不是進入他的心,而是進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廁 所。」(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耶穌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玷污人;因 為從人心裡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 謗、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玷污人。」 路加福音第十一章 40-41 節說:無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了裡面嗎?只要把杯盤裡 面的施捨給人,對你們來說一切就都潔淨了。

    • 匿名

      上帝已死

  8. 匿名

    看到書末有 the gest chinese research library 字樣,當是普林斯頓大學的藏書,去葛思德東亞圖書館看了下,沒見到有電子文檔提供閱讀,能問一下此書是在什麼地方下到的嗎?

    • 未曾

      在下載頁面都有標記下載來源:普林斯頓大學

      • 匿名

        多謝,多謝~

      • 匿名

        無法下載

        • 未曾

          鏈接已補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