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页面顶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3 条评论
撰自未曾
2015年11月27日

book info

撰于2015年11月27日 | 3 条评论 | 归类于 | 撰自未曾

老子道德经

明代中叶崇尚古学,《左传》、《国语》而外,《六子》亦属热门,一再刻行。顾春将当时流行的《老子道德经》等六子书编为《六子书》。此《老子道德经》以古本河上公注本为底,参文群籍,考义多方,精校而成。此为明嘉靖时期顾春世德堂刊《六子书》之一,版心上镌“世德堂刊”。

此书属于顾春世德堂刻《六子书》的其中一种。《六子书》包括《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河上公注;《南华真经》十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冲虚至德真经》八卷,晋张湛注;《荀子》二十卷,唐杨倞注;《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注;《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代中叶崇尚古学,《左传》、《国语》而外,《六子》亦属热门,一再刻行。顾春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老子道德经》等六种子书编为一书,引用权威注本,并“参文群籍,考义多方”(顾春《刻六子书跋》),于嘉靖九年(1530),竣于嘉靖十二年,历四年而成。该书既保留了六子书原文,又收入名家注语,是六子研究的重要文献。

大致目录

老子道德经序(景定改元蒲節前三日石廬龔士咼序)
道德经序(葛玄序)

老子道经卷上
河上公章句第一
河上公章句第二

老子德经卷下
河上公章句第三
河上公章句第四

老子道德經序

或問曰:「六經之後,諸子之書出焉,今獨行五子,何與?」

余應之曰:「老莊極道之玄者也,荀、揚、文中子,明道之要者也,焉得而不行。」

曰:「吾嘗聞之,荀子著書,辯儒墨也。揚子法言,象論語也。文中子論六經,又所以昭先王之道也。若老子道德,生乎無先,終乎無極,其流也寂。莊子寓言,一物我,齊死生,其失也誕,抑可與推明聖道者並論哉?」

余曰:「不然,道有精粗,學有本末。大易無思無為,自窮理盡性始;大學能靜能定,自格物致知始。由本而至末,由粗而造精,荀揚文中子三子之講學是也,不觀 象,心其易,不踐形,性其天,言精而遺其粗,舍本而求其末,老莊之談玄是也。聖賢之學,大槩從頭徹底做出,老莊只直截說,從向上處去,故葛玄謂其為天地立 根,蓋體道之自然。郭象謂其明內聖外王之道,皆曠然自得,茲豈淺淺造道者所能至哉!夫學至道而止道之精而止,學者倘自荀書儒道而推明之,則可以至王道之無 為;自揚子法言而精進之,則可以會道德於不言;自文中子六經之學而充廣之,又可以富胸中之六經。至是則老氏自然之天,莊生自得之境,若夫欲觀其書,當觀其 心。」

景定改元蒲節前三日石廬龔士咼序

道德經序

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始終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與 大道而倫,化為天地而立根,布炁於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恃以朗 照,天地稟以得生,乾坤運以吐精。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闡教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闢以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萬物不言, 我為玄之德也。故眾聖所共尊,道尊德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 劫,其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關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 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天人自然,經也。

余先師有言,精進研之則聲參太極,高上遙唱,諸天歡樂則携契玄人,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炁長存,體洽 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乎無為之文,洿之不辱,飾之不榮,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自然也。應道而見,傳告無窮,常者也。故知 常曰明,大道何為哉,弘之由人,所以尊妙可不極精乎。

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寶之。

太極左仙公葛玄譔。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初曾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

顾春,字符卿,号东沧居士,明嘉靖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怀远将军。堂号“世德堂”,以刻书闻名。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世德堂《六子全书》,为嘉靖间一部影宋名刻。顾春辑,全套共六十卷,包括《道德经》二卷,《南华真经》十卷《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荀子》二十卷、《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中说》十卷

文件名:六子全书.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夹大小:1.33G

下载链接

你可以由上面的绿色按钮下载世德堂刊《六子全书》全套,或由书名链接查看对应书籍介绍。末尾红色按钮为本页介绍书籍下载地址。

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半叶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白鱼尾,框高19.5厘米,宽14.4厘米。本站有明凌氏朱墨套印《道德经》可供参考阅读。
--
书名: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72.1M

直接下载

评论

  1. 1. 理解大道甚夷第五十三章说: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夷字有很多意思,其中有平坦的意思。对大道甚夷的解释从古代就解释为大道十分平坦。而第十四章老子将夷定义为摸不到或抓不着叫夷,这一章我认为是老子在描述他所感受的道。虽然能感受到道,但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所以我们可将第五十三章理解为:假使我对道稍有认知,就依大道而行,但唯独担心做施行或施予的事。老子担心人们认为这些能看到的施行或施予的事即是大道。大道是摸不到的,但人们总愿意将现实的或描绘的路径理解为道,就像田地荒芜,仓廪空虚,但宫廷壮观,衣服绚丽,身带利剑,用不完的美食财货。而把这些认为是得道的话,实际上是在夸耀强盗。老子认识的道是:其上不谬,其下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沕望。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第二十一章同样说道之物,唯望唯惚。第三十四章说: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第三十四章: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三十四章讲:万物归附但不自以为是主宰,这就是恒无欲,可称作小,也可称作大。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得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邢,道葆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章讲的上得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邢,道葆无名都是在说明道如费、进道如退。而夷道如类是说摸不到的道就像我们能够看到的各类事物一样无处不在,如第三十四章所说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一般人们崇尚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但认识天道不在于广识博闻。这里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说的是知天下不在于要走出家门,游遍五湖四海。人们可能会发现发生在乡里的事情实质上也可能在家里发生,国家发生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乡里,所以理解大道不在于阅历丰富。这里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强调的是知无知、学无学、为无为,这和第六十四章的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致。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第五十四章讲善于建立的不会被拔除或摧毁,善于拥有的不会丢失或被夺去。既然长存,后代知到后就会一直怀念。遵道而贵德就是这样会长存。个人遵从的道和天下遵从的道是一样的。个人遵循道就能够看到德的真实作为,天下遵从道就能够看到天下德的博大。然后自问: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这里的然是如此或这样的意思,即:我怎么知道天下是如此的?这里的如此指修之身,其德乃真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此的意思是:就是这样,即以身观身到以天下观天下。以身观身可解释为道修之以个人就能够观察个人的作为,以天下观天下可解释为道修之以天下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作为。我认为这里在强调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古人在解释德时说:德者,得也。得道就是有德。

  2. 10. 理解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独立翻译成无匹双或独自长存,而无匹双即是独一的意思。有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独一而永恒的取字为道。勉强取名叫大。即是独一而永恒,且先天地生,道就是《圣经》中的独一的真 神。《圣经》中把创造天地万物的永生 神称为父,老子把先天地生独一而永恒的道称为母。这样对道生一的理解就能够在《圣经》中找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创世记第一章开始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歌罗西书第一章15-20节说:爱子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在他里面的,无论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权位的、统治的,或是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籍着他为着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他是身体(教会)的头;他是元始,是从死人中复活的首生者,好让他在万有中居首位。因为 神喜欢使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籍着他, 神使万有与自己和好,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籍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天地是 神创造的,是 神籍着爱子创造的。正像在约翰福音第一章14节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一儿子的荣光。父既然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子,道成了肉身的荣光也正是父籍着独一儿子的荣光显现在世人面前。约翰福音第十四章28节 说:“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过,我去了还要回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就会因我到父那里去而喜乐,因为父比我大。”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虽然他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首生者耶稣还是说:“父比我大。”在论到终结的日子耶稣说:“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道生一的一就是永生 神的独一儿子,一生二的二就是天和地。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第十六章章: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三十九章讲万物都是籍着一而生的,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就如万物籍着一而生,但是如果万物不停地生长就会消亡。所以万物有生长就会有衰老,第十六章说万物从根开始生长到衰老,最后又回归到根。就像我们看到地上的万物春天根开始重新生长,种子开始发芽。万物的生长、衰老,最后又归到根就是按照天地的节律生的三,而生长、衰老和归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生出万物。在第二十五章说天法道,而不说天法一。这是因为爱子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在他是丰盛圆满的,毫无欠缺的,所以听从子就是听从父。因此说天法道。约翰一书第二章23节说: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宣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二章说从天下万物之始。道就是天下母,即得到母的启示,就知道了子。即知道了子,并听从了子的教导,就持守母的道,终身就不会有危险。眼目不被迷惑,口不妄言,终身就不会愁苦。开启眼目情欲,追求情欲的满足,终身不可解脱。知道常叫做明。持守柔弱叫做强大。用明的光就得到明,就不会有祸患,这就是学习常。这里的常有持久不变的意思。 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19-28节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怜。其实,基督已经从死人中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既然死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同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于基督的。再后,终结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权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给父 神。因为基督必掌权,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他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因为经上说:“神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那使万物屈服的,很明显地是不在其内了。既然万物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顺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 这里说到了终结的日子,子和 神的儿女都要顺服在 神的权柄下,叫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所以说是天法道。

  3. 匿名

    请未曾老师补发链接

    • 未曾

      链接已补充

  4. 一坨屎

    未曾大哥,期待能找到道德经王弼的注本,搜了好多都找不到或是无法下载。

  5. s

    能补发下下载链接吗

    • 未曾

      补充了链接

  6. 人间不值得

    Wltz,未曾先生,我曾见过早年中国体育印刷的一版道德经注释,听说里面原文是马王堆的那一版本,具体是不是我也不知晓,但是原文确实与站内三部有一些不太一样。可惜的是原书我已经找不到了…不知未曾先生可有办法?

  7. 应无所住

    生命之道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路加福音第十章25-28节说: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念的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如己。”耶稣对他说:“你回答得正确,你这样做就会得永生。”
    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25节说:有一个官问耶稣说:“善良的老师,我该作什么事才能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善良的?除了 神一位之外,再没有善良的。诫命你是知道的:‘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当孝敬父母。’“那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听见了,就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些话,就很忧愁,因为他很富有。耶稣见他变得很忧愁,就说:“有钱财的人进 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
    马太福音第五章43-48节说:“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做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在《旧约》里告诉以色列人及其先祖遵守的是律法,首先给亚当和夏娃的律法是不可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然后告诉他们的儿子该隐不可杀人。随着犯罪的增多,律法也越来越多。到了摩西时代就有了《旧约》的律法。我们知道律法本是好的,律法是用来惩戒犯罪的,人不应该违反律法。但是人们却不能遵守律法,这是因为人们心里的恶念。就像我们知道偷盗或作假见证是违法的,但是我们心里的贪念和虚荣却驱使我们去做违法的事。所以就像《旧约》预言的那样人们要在思想上洁净,从心灵里除掉恶念。
    耶利米书第三十一章31-33节说:看那,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这是耶和华说的。这约不像是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侯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约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这是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第三十六章24-27节说:我必从列国带领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领你们回到本地。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遵守遵行我的典章。
    这预言就是《新约》耶稣传讲的爱,两条最大的诫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如己。人如果有了爱就在律法之上,不再受律法的约束。就像一个充满爱的人不会再想到偷盗或做假见证,而是有怜恤人的心,当看到一个人没有吃的就会给这人吃的,没有穿的就会给这人衣服。律法是为了惩戒人准备的,不会有人说没有偷盗过要得到奖赏。爱是我们得到的恩典,爱让我们获得永生。
    罗马书第十三章8-10节说:你们除了彼此相爱,对任何人都不可亏欠什么,因为那爱人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别的诫命,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对邻人作恶,所以爱就成全了律法。
    我要探究天下所学之道本为一。但对一个字的不同理解,各经文的意义会相差甚远。
    论到圣经中的十诫“不可杀人”,马太福音第五章21-22节说:“你们听过有话对古人说:‘不可杀人’;‘凡杀人的,必须受审判。’但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必须受审判;凡骂弟兄是废物的,必须受议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白痴的,必须遭受地狱的火。”
    如果我们做到不向弟兄动怒且爱人如己,就不再受诫命“不可杀人”的约束。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第六十三章说:报怨以徳。第三十一章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里清楚地说:有道者和君子不参加战争。对于其他人,如果穷追“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如果一个将上战场的人知道战争结束后要参加如同为亲人或邻舍举办的葬礼,就没有任何理由参加战争。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圣人虽然知道有人冒犯或亏欠了自己,并且掌握充分的证据,但也不责怪那人或向其追讨。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十善的第一善为“不杀生”。关于什么是“不杀生”,已探讨争论千年。我这样的凡夫如果痴迷于知道何为生,可能要到学校学习生物课了。或心生异念妄解什么是“不杀生”就要走入邪途。
    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说: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能理解的“不杀生”就是“不可杀人”。惠能虽有慈悲怜悯之心,放生捉到的猎物和不吃捉到的猎物,但也吃肉边菜而不愿猎人因吃的食物感觉羞愧。
    我们不能痴迷,也不可自欺。罗马书第十四章20-23节说:不可因食物毁坏 神的工作。一切都是洁净的,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这在他就是恶了。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是善的。你有信心,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能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不自责就有福了。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摩西律法规定不可吃不洁净的食物(利未记第十一章),但耶稣基督是要我们心里洁净。约翰福音第一章17节说:律法是籍着摩西颁布的;恩典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马可福音第七章18-23节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难道你们不了解,凡从外面进去的不能玷污人吗?因为不是进入他的心,而是进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厕所。”(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耶稣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玷污人;因为从人心里发出种种恶念,如淫乱、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毁谤、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玷污人。”
    路加福音第十一章40-41节说: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了里面吗?只要把杯盘里面的施舍给人,对你们来说一切就都洁净了。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20-21节说:法利赛人问:“ 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哪,在这里!‘或说:’在那里!‘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约翰福音第四章23-24节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敬拜他。 神是灵,所以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
    马太福音第七章1-2节说:"你们不要评断别人,免得你们被审判。因为你们怎样评断别人,也必怎样被审判;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哥林多前书第四章1-6节说:人应该把我们看为基督的执事,为 神的奥秘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我被你们评断,或被别人评断,我都以为是极小的事;我连自己也不评断自己。虽然我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判为无罪;审判我的是主。所以,时候未到,在主来以前什么都不要评断,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揭发人的动机。那时,各人要从 神那里得着称赞。弟兄们,为你们的缘故,我拿这些事应用到我自己和亚波罗身上。让你们从我们学到“不可过于圣经所记”这话的意思。免得你们自高自大,看重这个,看轻那个。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所有的有哪一个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
    如果一个人持守“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或为持守诫命远遁深山,我不能论断这人。
    耶利米书第三十五章13-14节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你去对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说,你们不肯领受训诲,听从我的话吗?这是耶和华说的。利甲的儿子约拿达所吩咐他子孙不可喝酒的话,他们已经遵守了;他们因为听从祖先的吩咐。直到今日都不喝酒。至于我,我一再警戒你们,你们却不肯听从我。我一再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说:‘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恶道,改正行为,不再随从事奉别神,如此,就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和你们祖先的地上。’只是你们不侧耳而听。也不听我。利甲的儿子约拿达的子孙能遵守祖先所吩咐他们的命令,这百姓却不肯听从我!“
    耶利米书第三十五章18-19节说:耶利米对利甲族的人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因你们听从你们先祖约拿达的吩咐,谨守他的一切命令,照他所吩咐的去做。所以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利甲的儿子约拿达必永不断有人侍立在我面前。”
    耶利米书第十六章1-2节说: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你不可在这地方娶妻,为自己生儿育女。”
    哥林多前书第九章5节说: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带着信主的妻子一起出入,如同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们,和矶法一样吗?
    我们不能根据上面经文就断定圣经不让我们喝酒或先知和使徒不能结婚。
    马太福音第十九章8-11节说: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准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不贞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对他们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从母腹里就是不宜结婚的,也有因人为的缘故不宜结婚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己不结婚的。这话谁能领受,就领受吧。”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28-30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我要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这样,你们的心灵就必得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约翰福音第八章31-36节说: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继续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将认识真理,真理会使你们自由。”他们回答他:“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隶,你怎么说‘会使你们自由’呢?”耶稣回答他们:“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隶。奴隶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才永远住在家里。所以, 神的儿子若使你们自由,你们就真正自由了。”
    约翰一书第四章7-8节说:亲爱的,我们要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 神来的。凡有爱的都是由 神而生,并且认识 神。没有爱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爱。
    约翰一书第五章2-3节说:我们爱 神,又实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们爱 神的儿女了。我们遵守 神的命令,这就是爱他了。而且他的命令并不是难守的。
    雅各书第二章12-17节说:既然你们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要照这律法说话行事。因为对那不怜悯人的,他们要受没有怜悯的审判;怜悯胜过审判。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没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要的,这有什么益处呢?信心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是死的。
    歌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说:我若能说人间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语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为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齐备的信心,使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财产救济穷人,又牺牲自己的身体让人夸赞,却没有爱,仍然对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消逝。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长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认识的有限,到那时就全认识,如同主认识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8. 小方

    你好站长,请问最早版本的道德经是不是马王堆出图的帛书哦?有没有资源?

  9. 应无所住

    道德经阅读

    读《道德经》会发现因为各种版本或者内容不同,或者标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会相反。所以我取帛书《老子》来理解《道德经》。下面是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一种翻译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说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观察无名的微妙;经常有欲望,以便观察有名的端倪。两者出于同一个源。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多数翻译在翻译无欲时就翻译成没有欲望,但是在翻译有欲时不翻译成有欲望,而是翻译成有意识,或其他意思。我认为多数翻译和理解不将有欲翻译成有欲望符合宗教和社会倡导的减少欲望的理念。
    对这一章的理解应是:我们用名称和讲解来认识道,而在内心去掉名称的束缚来理解道的含义。
    第三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无知无欲应该不是说教人没有知识和欲望,而是让人知道无知无欲的境界,就像理解恒道和无名一样。有人虽然有深奥的学识,但应知道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这样就会虚心谦下,而不会轻举妄动。
    第二十二章说: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这一章简要地说就是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和贪食的人是令人厌恶的,有欲望的人不这样做。但是按照世俗的理解自大,急功近利或是贪食是贪欲的结果。而老子却说:有欲者弗处。
    要想理解老子“欲”的意思,应该了解《道德经》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中心思想讲的是道德,但是他只描述了道德的表现或特点,没有给出直接的描述,这正符合他开始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我们要自己用心灵去体会。下面是老子对道德的主要描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第四十九章)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所以要以善和信对待任何人,要以德报答怨恨。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欲无欲,为无为,学无学,事无事,行无行,味无味。我们把欲、为、学、事、行、味这些看作是有欲的行为,但是要达到恒道的结果,就是无欲、无为、无学、无事、无行、无味。这里的“无”应解释为无名或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道恒无名指的是道没有名字或者是道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建造房屋最后用的是空的地方。所以“学”可理解为学习通过各种感官可接触的道,“无学”是认识所学恒道的本义。“学无学”可解释为“学恒道的学”。
    现在能够把第一章的有欲和无欲的关系解释为此二者出于同一个源,或者说此二者同时出现,就是欲无欲,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第六十四章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某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从这一章我们可理解做事要自始至终认真去做,要慎始若终。如果执意而为就要失败。所以,这里理解“为无为”就是慎始若终。“欲不欲”就是我们虽然有日常所需,但不会追求所谓高雅时尚稀有的东西。“学不学”就是通过学习而不会再犯众人以前犯的错误。
    第七十九章说: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上面理解“为无为”就是圣人做事不会居功自傲或占有,而是功成身退。
    第四十章开始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让我们记住《圣经》来自 上帝的智慧。
    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45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第五章43-48节)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4-8节)

  10. 南田晚风

    非常感谢!

    希望什么时候能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感激不尽!

    • 匿名

      下载不厌书法,里面有高清字帖

    • 芥诚

      去中华珍宝馆

  11. 未曾先生,這兒的《六子全书》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下載鏈接是哈佛,但是百度雲裏面的”六子全书.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文件夾裏面的《老子道德经》卻是国立公文書館的?

    • 未曾

      六子全书,哈佛的比较全,所以部分是整理自哈佛
      这本《老子道德经》国立公文書館的保存更好,所以取了国立公文書館的这个版本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