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歸去來辭書畫卷
此《歸去來辭書畫卷》大約繪於南宋時期,作者不詳。題材取自東晉末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離開宦場而作的抒情小賦《歸去來兮辭》。卷首是陶淵明像,後一圖一文依次描繪了他辭官後歸隱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此卷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體上屬於辭賦,但語言淺顯,辭意暢達,匠心獨運而又通脫自然,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有很強的感染力。其結構安排嚴謹周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職,成「雙美」之勢。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大致內容
陶淵明像
第一段: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第二段: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第三段: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第四段: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會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第五段: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缺失: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劉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此畫卷原始尺寸:30X438.6厘米,JPG格式圖片尺寸:31677X2260像素。此卷已失去最後兩段文字及畫面,每幅畫的上下也被裁切了幾厘米。
據吳同介紹,此作在1920年從日本購得前,一向被視作後世摹本,而啟功、傅熹年等專家,均確認其書法出於南宋孝宗之手,畫風亦合於孝宗時代。所缺失的兩段,可依據費利爾美術館所藏傳為李公麟、實系南宋早期的《陶淵明歸隱圖》加以復原,唯二者手法頗有不同,前者古樸,少作家氣,而後者比較精巧妍美。
吳其貞《書畫記》卷四記載:「趙千里《歸去來辭圖》絹畫一卷,畫法頗佳,非趙畫,乃宋人仿千里者。逐則宋高宗錄其辭名,書法亦佳。」談論的就是這一卷繪畫。吳其貞《書畫記》中多處提到趙千里畫,而且逐件指出是真跡還日下仿品,或者是他人作品,還給予趙千里繪畫「南宋第一」的評價。在趙千里確定真跡不傳的今天,《書畫記》的記載,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劉九洲 馮文華)
註:此PDF文件包含詳細氣泡注釋。整理來源於: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文件夾:歸去來辭書畫卷.南宋佚名繪.31677X2260像素.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文件格式:PDF高清+JPG高清
文件大小:31.7M
-
未曾先生,可否提供此畫下載鏈接?謝謝!
-
未曾先生好,煩請您補充下此畫的下載鏈接,謝謝!
-
高中學過此文,現在看來又是另外一番體會。
留言評論
評論